楚国在西周时期不过是一个封地狭小、仅有50里的“子男”小国。然而,经过历代君主的艰苦奋斗和努力,楚国逐渐积累了初步的国力,到春秋时期,它已经成为一个中等实力的诸侯国。按理来说,楚国此时完全有能力先征服周边的小国来扩大领土,但熊通并未选择这样的道路,反而决定首先挑战“汉阳诸姬”中的大哥——随国。那么,为什么楚国要优先攻打随国呢?
首先,让我们看一下随国的地理位置。随国位于楚国的北方,恰好位于楚国东西横向中心的地带,其边境有超过60%的区域与楚国接壤,从地图上看,随国几乎直接插入了楚国的腹地。东、西、南三面,随国与楚国的边界几乎连成了一条线,可以说,随国在地理上已经接近成为楚国的“国中国”。如果从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来看,楚国早已进入了战略进攻的阶段——它的版图已经大大超过了随国。那为何楚国不继续攻占实力较弱的唐国、英国、鄂国,反而决定挑战强大的随国呢?
此时,楚国已经进入了第17任君主熊通的执政阶段。熊通是一位极具雄心、致力于扩张的铁腕人物,他在位50年,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进攻随国,展现了对随国的“死磕”决心。那么,熊通为什么要对随国如此执着呢?《左传》记载了“汉东之国,随为大”的说法。所谓“汉东之国”,就是指周朝在汉江东岸所设立的多个姬姓诸侯国。这些国家的存在,主要是为了保护和控制周朝的铜矿资源。铜,在今天看来是一种普通金属,但在先秦时期,它是一种决定国家兴衰的战略资源,相当于今天的钢铁和石油。
展开剩余68%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记载,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。即国家的最重要事务是祭祀和战争,而这两者的关键材料,正是铜。早在先秦时期,铁的冶炼技术尚未普及,铜是唯一能够制造兵器和工具的材料。掌握了铜资源,便能够在战争中占得先机。因此,随国便成为了掌握铜资源的诸侯国中的领头羊。只要拿下随国,楚国就能控制这片至关重要的资源,并迅速迫使其他小国臣服。因此,熊通决定于公元前706年带领楚军越过汉江,发动对随国的首次进攻。
这场战斗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胜负,双方各自都感到无法取胜。楚国借机提出,“随国,若能去周王室传个信,将我的爵位升高一点,毕竟我现在的子爵级别太低。”随国见楚国已经表现出一种试探的姿态,意识到局势不妙,于是决定顺势退让,“好,好,好。”于是双方暂时停兵。然而,当随国使者将此事报告给周桓王时,周桓王却对随国使者大发雷霆。熊通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,最终自立为王,宣布自己与周天子平起平坐。公元前704年,熊通宣布称王。但要想获得“王”的称号,必须得到其他诸侯的承认,于是楚国便在沈鹿召开了一个称王大会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沈鹿之盟。
根据《左传·桓公八年》的记载,“楚子合诸侯于沈鹿,黄、随不会。”熊通见到南方十几个小国纷纷前来,唯有黄国和随国缺席,这正是他期待的机会。他暗自感到,这正是发动攻击的好时机,随国自己送上了“开战”的借口。
公元前704年,熊通果然发动了对随国的进攻。这一次,随国再也没有那么幸运。楚国已经在这几年的战争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,尤其是在击败了国力雄厚的权国之后,楚国的军力和资源得到了大幅度提升。装备更为精良的楚军,迅速以摧枯拉朽之势攻破了随国的防线。随国只能在强大的压力下签订了城下之盟,成为楚国的附庸国。
到了公元前690年,楚国发明了全新的阵法“荆尸”,这一战术具有极大的威力。此时,熊通的身体已经不再健康,他深知自己即将离世,因此他急于完成剿灭随国、占领铜矿资源的目标,以便为楚国开辟通往中原的道路。尽管身体虚弱,熊通依然亲自领兵出征。然而,三个月后,熊通在征伐随国的途中去世。尽管如此,楚军依然秘不发丧,继续向随国进攻。在“荆尸”阵法的猛烈冲击下,随国终于向楚国投降,成为楚国的附庸国。楚国因此全面掌握了“汉东”地区的铜矿资源,完成了对随国及其周边地区的战略包围。
自此,随国的“汉阳诸姬”势力彻底瓦解,楚国的军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,兵锋开始直指中原。如果没有熊通的三次攻打随国,楚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重要的资源,也不可能为后来的楚庄王“饮马黄河,问鼎中原”打下如此坚实的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富牛配资-国内十大配资平台排名-配资优秀股票配资网站-可靠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