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牛弹琴
海量知识点,吸收没压力
作为机关书,篇幅有限,但绝不代表它只是密度不够。
《发现大历史》包含800+中高考考点,300+中外历史事件,200+中外历史名人。
几乎做到字字含金,句句考点,绝对不说任何一句废话。
“西周礼乐制度”在历年中高考的语文、政治、历史等学科里反复出现,这个制度说起来很复杂,看看《发现大历史》仅仅用三次镂空翻翻就直观展示了这一知识点中的核心——森严的等级制度。
士可以享受16人演奏,卿大夫可以享受32人演奏,诸侯可以享受48人演奏,王可以享受64人演奏。
从短短三十多个字里,我们能看到西周统治阶层等级包括:王、诸侯、卿大夫、士。这些阶层分别有各自的享受礼乐的权限。
展开剩余94%这本书,连插图里都是知识点。
在西周礼乐制度里,每列8人,士享受的乐舞规格是两行两列,而周天子享受的乐舞规格则是八行八列,可不是随便站位的哦。
在西周,以五声八音为乐,五声为音阶,即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
八音是指器乐类型,即埙、笙、鼓、管、弦、磬、钟、柷等,在插图里也能找到它们大致的样子。
想想看,孩子就这么翻一翻,就把周朝的礼乐制度在脑子有了清晰的印象,在日后的学习中是不是会别的孩子理解得更快、更透彻?
别人还在那死记硬背呢,咱的孩子已经开始预习下一课了。
这本书,不仅能让孩子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,还能为家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。
全家人一起猜一猜,机会后面会是什么?
一起发现历史的玄机,一起提升亲子感情。
高效记忆,让孩子看进去,
让历史动起来
以具身认知理论为依据,使读者在主动操作机关的过程中,实现行为参与、认知参与、情感参与。
当运动系统、感觉器官、神经系统同步获取信息时,记忆更高效,认知与心智得到最大化发展。
这是传统二维图书无法实现的学习效果。
通过玩投石车,感受古人对机械原理的应用。
再看看使用勇战六国,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在战争中也有对机械原理的应用,而同一时期,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在观察了人们对机械原理的应用后,总结出杠杆原理。
读者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历史,发现对比的惊喜,记得更快、更深刻。
拉一拉,良渚人开始使用象征权利的玉琮。
此时苏美尔人在用滚筒印章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。
翻一翻 ,见证墨子提出“兼爱”“非攻”的观点时,苏格拉底在诘问雅典。
转一转,慈禧与新科技碰撞,原来她可能喝过可乐。
大脑吸收知识的机理:听到的知识只能吸收5%左右;阅读可以吸收到10%左右;和朋友讨论中获取的知识能吸收到50%左右;而通过自己动手、践行获取的知识则能吸收到75%左右。
通过操作机关去主动发现的知识,让孩子瞬间记住,并且把知识刻在脑子里,完全内化。
这样高效记忆的好书,还不赶紧收入囊中?
紧跟教育趋势,全方位提升孩子综合素养
在如今强调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,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。《发现大历史》这套书,紧跟教育趋势,从多个维度助力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。
从语文角度看,丰富的历史素材为孩子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论据。
当别的孩子写作文还在为凑字数发愁时,读过这套书的孩子可以信手拈来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、历史事件,让作文内容充实、文采斐然。
小学语文为什么从“天地人”讲起呢?
“天地人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起点。
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认为, “天、地、人”是构成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,是理解万事万物的基础。
“天”代表自然规律、宇宙秩序(如日月星辰、四季更替);
“地”代表生存根基、物质世界(如山川草木、土地河流);
“人”是连接天地的核心,既是自然的一部分,又具有主观能动性,能认识和改造世界。
《发现大历史》的开篇便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讲起。
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,开始掌握农耕技术(两河流域种植小麦,中国先民种植水稻),使用磨制石器,发明制陶工艺(山西仙人洞遗址出土2万年前的陶片),最终,在天地间成为不可战胜的人!
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如何衔接?
二年级上册的《大禹治水》用文学语言讲述了一个史前传说,而真实的历史中,禹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——夏。
一百多年后,两河流域的苏木阿布建立古巴比伦王国。
五年级下《草船借箭》,七年级上曹操的诗作《观沧海》,八年级上杜牧的诗作《赤壁》,九年级上的《三顾茅庐》,九年级下的《出师表》等都与三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相关,也是高频考点
其中,在《发现在历史》里,读者参与到孙刘联盟抗曹的实战中去,并了解到三国鼎立时期,阿尔达希尔一世统一波斯,萨珊王朝建立,并和罗马帝国之间战争频发。
中国与世界的同期分类对比在高考中出现大分值趋势
我们以2024年新课标卷文综卷中一道总分值25 分的阅读材料题为例:
材料一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《中国经济通史》,列举了先秦至两汉的农业发展形式,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变革,唐、宋时农业稳步发展的例子。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、推广,土地也得到进一步利用。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,为中华文明提供经济支撑。
材料二 摘编白马克垚《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》,欧洲农业起源对罗马帝国的影响。4世纪后,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沿袭并发展农耕。14、15世纪,葡萄、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量大增,近代西欧农业特征形成。
(1)根据材料,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。
(2)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,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。
你在《发现大历史》中就能找到答案。
一万多年前,中国和其他文明分别进入农耕时期。
中国出现早期栽培水稻;两河流域培植小麦。
夏朝时期,中国和其他文明分别出现早期贸易。
商部落将剩余粮食作为交换物进行早期贸易;爱琴海地区出现海上贸易。
三国两晋时期,中外贸易互通。
汉朝打通丝绸之路,葡萄、胡萝卜、胡桃等作物进入中国。
清朝时期,中外农业贸易落差出现。
中国依然走农业路线时,欧洲工业革命如火如荼,农业生产中经济作物占比增加。
可以说,拥有《发现大历史》就相当于为孩子请了一位全方位的成长导师,而且,这套书无论是小学生作为历史启蒙读物,还是中学生拓展知识面,都非常合适。性价比超高。
为了孩子的未来,这笔投资绝对值得!
老牛精选
发现大历史
藏在机关背后的中外历史大碰撞
280个机关配件,全手工组装,
精巧且富有温度
我们常见的机关书形式都比较简单,要么翻翻,要么大立体效果。
这本《万物有历史》在印制阶段咨询了多家印厂,都说机关太复杂、配件数量太多。
但是,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阅读体验,编辑老师硬是一个机关也没舍得去掉。
全书有280多个零部件,都需要在激光切割后,由印刷厂员工逐一手工组装,以下是配件印刷图的其中一张。
印厂小姐姐们在手工完成滑轨内部转帖盘的清废。
他们每天都重复着这些单调枯燥的动作,却要保持绝对专注和细心。
因为他们的每一次动作,都决定着我们的阅读体验。
书里采用大约26种互动形式让孩子百玩不厌。
为了让读者有丰富的互动体验,本书的纸艺设计师深入研究图文内容,设计出最适合的,又多样的互动形式。
包括抽拉、滑轨、转盘、百叶窗、口袋、卡牌、弹跳、磁力贴、书中书、大立体等等,看似普通的翻翻,就做了9种组合设计。
1.常规翻
2.错齿翻
3.开门翻
4.内嵌翻
技术要求极高,两片纸的印刷色彩和裁切、拼接不能有任何差错。
5.立体翻
6.纸雕翻
7.翻抽组合
翻翻、抽拉、镂空三种形式组合
8.多重镂空翻
9.镂空角袋翻
打破传统,历史从不是孤独的独奏
《发现大历史》采用8开超大开本,阅读起来不用缩手缩脚,数千年世界文明的宏大画卷就这样华丽地展现在孩子眼前,供他去翻阅、去发现。
为了展示中国盛唐时期的繁华,发达的国际交往、文坛的百花齐放,《发现大历史》的纸艺设计师设计了1.04米的超长立体拉页。
孩子看到这里,会停留很久很久,像在看一部3D电影,每一帧都是惊喜!
在装帧上,这本书还采用了780cm2大面积专色银印刷,尽显奢华。
这本书的细节精雕细琢,真的做到了极限。
这部书不是在教历史,而是在给孩子的未来“思维打底”
7-12岁是孩子大脑发育和思维习惯形成的关键期,这本书通过 “对照历史 + 动手互动 + 中国视角” 的设计,悄悄帮孩子练好了“整合知识、主动思考、文化自信”的底层能力。
这些能力短期内可能看不出效果,但等孩子上了初中高中,学更难的课程、面对更复杂的世界时,就会发现自己比别人更容易 “开窍”—— 这才是对未来最深远的影响。
北京大学历史系张帆教授看了这本书后,感叹道:它跳出了单一的认知框架,通过立体好玩的操作机关,亲手去触碰历史、感受历史,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幅宏大,而且相互关联的世界历史图景,进而逐步建立起深邃而全面的宏大历史观。
这对于孩子们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、洞察不同地域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,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。
教育是一场不能输的马拉松,每一个助力孩子成长的机会都不容错过。
《发现大历史》这套书,以其独特的内容编排、丰富的细节呈现、紧跟教育趋势的设计,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不可多得的好伙伴。
现在下单带回家,让孩子在历史的海洋中畅游,汲取智慧和力量,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。数量有限,赶快行动吧!
老牛精选
发现大历史
藏在机关背后的中外历史大碰撞
发布于:北京市财富牛配资-国内十大配资平台排名-配资优秀股票配资网站-可靠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